close

文/李藹芬;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芳維

在生育意願低落的現在,每一位懷孕的婦女,無不希望自己平安度過孕期!因此,孕媽咪得要多了解孕期種種,如在懷孕之初應小心流產,中、後期則要慎防早產,才能讓胎兒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地來人世間報到!

資訊看板
流產與早產的定義
流產:是指妊娠不滿20週,體重不足500公克。
早產:是指妊娠超過20週,不滿37週,體重小於10%標準體重。

初期‧小心流產
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芳維表示,「造成孕婦流產的可能原因有很多,除了胎兒先天性異常,大多會在妊娠期12週內自行流產外,若在妊娠13~20週時,則可能是源自母體的諸多因素」,對於來自母體的各項因素,他逐一提出說明:
‧感染:雖然多數人認為流產跟感染有關,但張芳維醫師根據國內外研究數據,表示輕微感染並無增加流產風險,不過,梅毒、愛滋病與B型鏈球菌感染,則與流產有關。
‧身體孱弱者:如結核病與癌症晚期導致身體孱弱,常會造成流產。
‧內分泌異常:如常發生於女性的甲狀腺疾病,或是黃體素不足、糖尿病、男性激素過多或泌乳激素過高,皆可能是反覆流產的原因。其中,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孕婦會增加自然流產與畸胎,特別是血糖控制不良的孕婦。
‧免疫機能異常:張芳維醫師解釋,可分為自體免疫因素(autoimmune factors),即母親本身有免疫上的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抗燐脂抗體等;另一為異體免疫因素(alloimmune factors),即母體會排斥胎兒或胎盤等外來物質的免疫反應。由於胎兒一半是來自父親供給,對母體來說,是屬外來物,原本會產生排斥反應,但正常情況下,孕媽咪會製造一種阻隔性因子來防止其將胎兒組織視為外來物,而讓胚胎得以繼續存留子宮內發育成長。

血型Rh陰性媽咪要注意
張芳維醫師提醒,血型是Rh陰性的孕媽咪則需小心Rh異體免疫反應(Rh isoimmunization),生第一胎血型Rh陽性的小孩後,由於抗原的刺激母體內便會產生抗D抗原的抗體,這些抗體會留在母體中。?了避免生第二胎時該抗體破壞胎兒的紅血球,血型Rh陰性的母親懷第一胎時可以先注射IgG anti-D抗體(抗Rh抗體),如此,母體就不會產生對抗Rh血的抗體。注射時間可在懷孕28週及產後72小時內,注射抗Rh抗體,降低致敏現象。
 

藥物濫用與生活環境影響:菸酒、咖啡是眾所周知的「違禁品」;X光也易令人聞之色變,但張芳維醫師表示,如果孕婦不小心照到X光(小於5rads),並不會增加流產的風險;至於避孕措施中的口服避孕藥與殺精劑則跟流產無關;不過,他提醒,裝有子宮內避孕器的「孕婦」,即是子宮內避孕器失效了,在移除避孕器後,懷孕過程中仍要小心流產,甚至形成感染性流產。
   而生活環境的毒素就像是「隱形殺手」,如砷、鉛、甲醛、苯及環氧乙烷,對於孕婦與胎兒都有不良影響,最好遠離充滿這些物質的場所。至於現代人所擔心的電磁場與超音波,張芳維醫師說,目前並無明顯證據顯示出接觸電磁場與超音波的環境下會造成流產。但經常曝露於麻醉氣體下的孕婦,若無防護措施,則易增加流產機會,如牙科助理如果經常曝露在一氧化氮的麻醉氣體下,每天超過三小時,就容易增加流產機會。當然,還有因工作而曝露癌症殺細胞型化療藥物下的孕婦,亦有些微增加流產機會。
手術:一般成功的腹部或骨盆腔手術且無併發症,並不會增加流產機會。可是在懷孕10週前,若是接受卵巢黃體囊腫的手術,則需適時補充黃體素以減少流產機會。
生殖器官異常:子宮畸形與子宮頸閉鎖不全,均會造成反覆性流產。
目前僅有少數研究顯示,是由父親因素造成增加流產機會,倒是大部分研究顯示,帶有異常染色體的精蟲會有增加流產機會。
張芳維醫師提醒,當有流產跡象或習慣性流產(三次)的病史,必須找醫師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內分泌異常(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免疫因素、遺傳性易血栓的缺陷(Inherited thrombophilic defects)、子宮異常、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問題,而接受相關醫療治療。

營養不足導致流產?
一般孕婦會擔心平日因沒有均衡飲食,而使營養或礦物質不足而增加流產機會?張芳維醫師說,的確,缺乏營養素或礦物質會影響胎兒的發育,但不會增加流產機會,即使是妊娠劇吐併發體重下降,在完善醫療處置後,造成流產機率不高。張芳維醫師表示,在2007年有篇國外報導指出,「多吃生鮮蔬果會減少流產的風險」。

初期的危險訊號
早期的流產癥兆,會有像生理期時的下腹疼痛及陰道出血,提醒孕媽咪,務必盡速就醫。
對孕媽咪的醫療處置
喝水與臥床
張芳維醫師指出,可能有流產跡象的孕媽咪,最好的仙丹妙法就是多喝水及「絕對」的臥床休息,這才是對胎兒最好的做法。
他解釋,多喝水的目的在於讓身體水分不虞匱乏,充滿水分的子宮可提供胎兒穩定的生長環境;而「絕對」臥床休息,張芳維醫師更是強調其重要性,因為一般孕婦常會對醫師的建議打折扣,自覺只要多休息即可,但若有明顯流產跡象的孕媽咪,產科醫師會要求孕婦「絕對」臥床休息,即是除了吃飯、上廁所、洗澡外,其他時間請盡量在床上躺著休養,他表示,「這樣做,可說是最好的安胎藥」。
子宮頸不全者進行環紮手術
如果孕媽咪有因子宮頸閉鎖不全而流產的病史,會建議是在12~16週執行「子宮頸環紮手術」來「預防」後續的流產或早產,而不要等到子宮頸變薄後,而增加手術失敗的風險。
張芳維醫師說,一般子宮頸環紮手術並不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但會有增加住院率、安胎藥物使用與產褥熱。研究報告顯示出術中使用抗生素,並不會減少流產的機會。當有破水現象發生時,建議移除子宮頸環紮的線以避免感染。雖然2008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若有早產高風險與病史(如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過短等等子宮異常),可使用黃體素來預防早產。

中、後期‧慎防早產
通常早產的盛行率大約在5~10%,卻占了所有新生兒罹病率和死亡率的70~80%,張芳維醫師指出,引起早產的常見原因如下:
1. 過往曾有過流產、早產或不明原因出血的病史。
2. 孕婦本身因素:如年齡過小(小於18歲或大於40歲)、孕前體重過輕或過重(低於40Kg,高於80Kg)、身材矮小、有吸菸、酗酒習慣、吸毒、母體營養不佳或缺維他命C、過於緊張或勞累、長時間工作,甚至突然遭逢意外、嚴重的精神刺激、憂鬱或心理創傷等。
3. 胎兒及胎盤方面的因素:多胞胎、胎兒窘迫、胎兒發育遲緩、胎盤功能不全、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胎位不正、羊膜早期破裂、Rh異體免疫反應等。
4. 母體的生殖器官異常:如雙子宮、子宮頸閉鎖不全。
5. 母體患有急性傳染病或慢性疾病;如子宮內感染、牙周病、腎臟疾病、闌尾炎、慢性高血壓或子癲前症等。

中、後期的危險訊號
若有早產跡象,孕婦會感受到頻繁子宮收縮所造成的疼痛,甚至是腰痠背痛,陰道會有異常的羊水或血流出。這時,請務必盡快就醫,接受對媽咪與胎兒最適合的醫療處置。
對孕媽咪的醫療處置
妊娠未滿34週
張芳維醫師說,若懷孕未滿34週的孕媽咪,確認有上述流產跡象時,臨床上,會有以下做法:
1. 若無母體與胎兒相關併發症(如嚴重妊娠毒血症、胎兒窘迫等等),可以胎兒監測器追蹤子宮收縮與胎心音變化,同時以超音波檢查子宮頸長度,用來追蹤早產變化。
2. 可接受類固醇來促進胎兒肺部成熟。
3. 可考慮給予12~24小時的硫酸鎂藥物來提供對胎兒神經系統的保護。
4. 可使用安胎藥物來減少子宮的收縮,安胎藥物雖可暫時減少子宮收縮,但張芳維醫師指出,卻不一定可完全預防早產,有時候,藥物使用是為了爭取時間,讓有早產跡象的孕媽咪可轉送至有小兒加護中心的醫院,及使用類固醇來促進胎兒的肺部成熟。
懷孕已滿34週的孕媽咪
他表示,若胎兒發育良好,則可追蹤產程進展;若產程已經開始進展,建議給予抗生素來預防新生兒B群鏈球菌感染。
早產跡象的孕媽咪又併發破水時
張芳維醫師引用2007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如下表:

週數 B型鏈球菌(GBS)預防 類固醇使用 抗生素使用 醫療處置
>34週     生產或引產
32~33週 +/- 安胎
24~31週 安胎
<24週 產婦諮詢:選擇安胎或引產。

各項藥物使用說明:
張芳維醫師解釋,不同階段使用藥物的目的:
1.  B群鏈球菌(GBS)預防
若無GBS培養報告:可先接受抗生素治療,再接受陰道或肛門GBS篩檢;48小時培養後,若無發現GBS報告,則停用抗生素治療。
若為陽性GBS培養報告:需使用抗生素治療(可合併安胎藥治療)超過48小時,在生產時亦可追加抗生素治療。
若為陰性GBS培養報告,則不需使用抗生素治療。
2. 類固醇使用
主要是為了促進胎兒肺部成熟,避免因肺部不夠成熟而造成新生兒肺部呼吸窘迫等併發症問題。
3. 抗生素使用
可降低媽媽和胎兒的感染機會,同時也一併降低發生早產兒併發症的機會。

食物會造成流產?
民間說法指出,有些食物(如蘆薈、薏仁、螃蟹等)易造成孕婦流產,張芳維醫師表示,這些食物易造成孕婦流產或不利的說法,並無醫學實證,其實只要不是大量攝取,孕婦在飲食上並無特殊限制。但他會推薦孕婦可適當食用補血食物(如葡萄、櫻桃、菠菜、排骨湯與牛肉等)與富含葉酸的深綠色蔬菜,「這些既天然又新鮮的食物,才是攝取各式營養素的最佳來源」。張芳維醫師提醒,孕媽咪千萬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西藥,若有特殊需求而需要食用營養補充品,務必先諮詢產科醫師。 

 

~原文刊載於2010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nki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