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生活 11月號 NO.258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資深主治醫師 邱南昌  插圖/伊萊莎

 

以家裡為中心的嬰幼兒,

在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上小小的意外事件,

聽到孩子的哭聲、

甚至看到傷口,

總是會讓父母非常心急。

本篇將找出各種家庭意外,

並由醫師親自解說其處理方式;

流血?瘀血?不怕不怕。

  

小心寶貝常見的意外!

孩子為什麼常發生意外?你是否注意到孩子發生意外的地點通常在哪裡?學習處理意外之前,家長們應盡量先做到預防的工作,將能免去許多孩子受到的機會。在這個幾乎以「大人生活方便為主」的空間中,孩子因為生理結構與大人不同,需要的環境便與大人相差甚遠,包括濕滑的地板、需要一些力氣才能關起的櫃子及抽屜等等,孩子使用起來可能都是一種負擔。另外,孩子天生就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藉由這樣的本能才可以漸漸學習到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能力,因此孩子們利用走路、觸摸、往高處爬、鑽等動作探索世界,因為不了解每件事物的特質,不知道害怕而做出超乎能力之外的事,加上身體的控制力尚未發展完全,意外事件便層出不窮。

 

台灣孩子在家中的意外,跌墜最多

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資深主治醫師邱南昌表示,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由於孩子喜歡往高處爬的本能,台灣的幼童在家中發生的意外以「跌落」的比例最高,其中又以陽台上的跌落最為可怕。日前靖娟基金會所召開的「我不是蜘蛛人」公聽會中,便呼籲家長及建商應注意大樓陽台及窗戶的設置方式,並加裝安全防護裝置(包括防護網及避免窗戶開啟過大的安全鎖),才能有效避免跌墜情況的發生。

 

意外中排名第二的就是在家中常見的撞傷與夾傷,這也是由於孩子對於世界充滿了好奇,於是不畏懼的在家中的各角落進行「探險」,是媽咪們最容易遇到的意外之一。燒燙傷、刀器利銳器傷害則是突顯家中物品擺放的重要性,孩子看到滾燙的熱水或是銳利的刀子時,不一定明白其可能造成危險的地方在哪裡,任意觸摸、使用的後果,將會造成嚴重的傷害事件。針對動物及昆蟲咬傷,邱南昌醫師則說明,由於現在台灣都市人口較多,所以遭受生物咬傷的機率便相對較小,家長們不必太過擔心。

 

台灣孩子在家中發生的意外排名

排名   意外             比例

1       跌落           63.31%

2    撞傷、夾傷     54.03%

3     燒燙傷           4.30%

4 刀器利銳器傷害   2.02%

5 動物及昆蟲咬傷   0.67%

6     交通事故        0.40%

7     異物梗塞        0.40%

 

交通事故與異物梗塞雖然排名在後,但邱南昌醫師認為,這不一定完全反映實際情況;很多交通事故及異物梗塞事見可能因為沒有通報而未被統計在意外事件中,但一旦發生此類意外,通常屬於重大意外事故,可能會立即造成嚴重性命傷害甚至喪生,家長們千萬要小心謹慎。

 

緊急意外處理,不一定與大人相同

一般而言,碰到外傷時的處理,孩子與大人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分別,而大人與孩子在意外處理上最大的不同,則是CPR與異物梗塞急救兩項最需要注意。孩子天生的心跳及呼吸速度與大人不一樣,因此若需要使用CPR急救時,應特別注意方法上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速度較快」,以提供與孩子需要的氧氣與心臟按摩。此外,當發生異物梗塞事件時,成人需要另一個人在背後,以朝腹部向上擠壓的方式讓空氣將異物推出來,但面對較脆弱的孩子,使用讓孩子趴在成人膝上拍打、或是直接壓迫的方式即可。

 

家裡隨時備妥簡易急救箱

對一般家庭而言,需要用到CPR及哈姆力克法的機會其實不多,重要的反而是常見的小傷口(如擦傷、刀傷)處理。因此,家長們應先行備妥急救用品,當意外發生時,才不容易因措手不及而做了不適當的處置。邱南昌醫師表示,最常使用到的急救藥品其實以外傷性的為主即可,包括消毒用的優典、雙氧水及包紮需要的OK繃、透氣膠帶等等。至於蚊蟲咬傷,邱南昌醫師認為不需要特別的藥物做護理(詳細說明將在後面的文章內作介紹);內服藥物的部分,除非孩子本身有如氣喘等特殊疾病,否則內服藥通常有過期、或是孩子因好奇而誤食的疑慮,建議不要先行準備。

何時送醫?!

如果孩子因意外事故而威脅到生命時,送醫絕對是父母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首先家長們可以從孩子出血狀況判定孩子的情況,若只是小小的傷口,那麼家長可先於消毒後,利用直接加壓法壓迫止血;若孩子出血的情況無法靠著加壓法改善、或是傷口越來越擴大時,就應優先考慮送醫,以免造成孩子失血過多而休克甚至死亡。最難觀察到的、也是最危險的就屬內出血了,邱南昌醫師提醒,特別是在腦部的內出血最容易危及生命。一般情況孩子撞擊到腦部皆屬於頭皮的血腫,除非伴隨腦振盪,否則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血塊出現在頭蓋骨內,壓迫腦部的血管或失去意識,就必須即刻送醫治療。判別腦內是否出現血塊的方式,在下面的文章中會詳細說明。
出血之外,若發生燒燙傷,除非只有小範圍的水泡,否則無論面積大小及燒燙傷的深度,都應遵循沖、脫、泡、蓋、送的程序,最後將孩子送進醫院作治療。

送到哪家醫院好?

若達送醫標準時,父母除了攜帶必要的健保卡之外,應視孩子受傷的程度及急迫性,決定要將孩子送往哪一家醫院。當孩子有威脅生命的傷口,而近距離的小醫院又可以提供完整的治療時,先將孩子送到近的醫院才是正確的判斷,邱南昌醫師認為,越快進行治療就能提供給孩子越好的照顧,家長不必太擔心因轉院而浪費時間;若已經嚴重到必須打電話請119派救護車前往急救,那麼救護人員自然會先判斷能給予孩子最佳照護的責任區域為何。

當發生如骨折等不急迫的受傷,那麼家長便可以考慮選擇對孩子熟悉的醫療院所。

家中的危險角落&意外事件處理

當寶貝離開襁褓之後,可用雙腳自由活動,多了獨立自主能力的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在家中的每個角落展開探索活動,而這樣似乎不受控制的能力也讓許多爸比媽咪提心吊膽,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讓孩子發生意外。在了解急救方式的同時,爸比媽咪也與我們一同檢視家中每個危險角落,讓寶貝有個快樂又安全的童年!

 

在客廳撞到啦!

客廳常常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門面,在這個全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的地方,常常也擺放了許多每個家庭成員個人的或是共用的物品,更有許多大件裝飾家具或家電擺放在客廳中。對於活蹦亂跳的孩子來說,在客廳裡的桌椅下鑽來鑽去、或在沙發椅背上爬動跳躍、玩弄擺設等等,非常容易會造成孩子撞到家具邊角,或是被擺設落下砸傷的事件,家長們除了先將最容易打破、被食用,或是不穩的家飾家具收起來之外,對家具的銳角部分也要作好防護,以免孩子撞到時會出現嚴重的傷口。

 

別在客廳吃飯

邱南昌醫師特別提醒,現代小家庭喜歡在客廳餵孩子吃飯,或讓孩子吃飯時到處跑來跑去,邊看電視邊吃飯、不專心的結果,很可能會讓食物誤入氣管當中嗆到,務必要小心謹慎。

 

首先觀察出血情況

被撞到、砸傷時,最重要的是先找到受傷的部位為何?前面提到,各種出血的狀況中,以腦部出血最為嚴重,若寶貝受傷的部位確實在頭部,那麼應先給予孩子72小時觀察其狀況,若出現嗜睡、噁心、嘔吐及手腳不靈活等症狀,即表示孩子可能有腦壓上升的狀況(輕則腦振盪、重則腦出血),需立即送醫。若撞擊的部位在胸、腹部時,由於胸腹腔器官較柔軟,除非在胸腹皮膚表面看到大片的瘀挫傷,家長可以較不擔心孩子的內出血問題。一個比較需要擔心的是,很多孩子會因為不注意,撞到腳踏車的手把而受傷,這樣的撞擊比較可能會造成內部器官受傷,若孩子感到想吐、臉色發白及腹部脹起時,就可能是內出血,應立刻將孩子送到醫院。

表皮內出血,切忌用力搓揉

當撞傷後,只有皮膚表層輕微出血時,很多家長第一個動作是將孩子抱起來,邊說:「爸爸媽媽呼呼喔~」邊搓揉寶貝撞傷的部位,但其實這個動作會讓患部底下的血管破裂得更加嚴重,可能會導致瘀血範圍擴大,使得傷口腫得更厲害;若要安撫孩子正在哭泣的情緒,應盡量以「摸」的方式讓孩子心理得到安慰即可,千萬不要用力按摩。

受傷的第一天,應先將冰敷袋或泡過冰水的小毛巾敷在受傷的部位,立用冷卻作用幫助微血管收縮,減少血液滲出;若同時出現瘀血及表皮受傷的狀況,則應先作消毒動作後,再處理瘀傷的部分。至於熱敷,邱南昌醫生認為幫助不大,為了避免更大的出血,應盡量避免於患部立即做任何熱敷。

 

廚房的刀割到手,怎麼辦?!

廚房內有非常多下廚需要的工具,包括刀具、瓦斯爐、滾燙的熱水等等,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恐怖且危險的區域。「小孩遠庖廚」邱南昌醫師提醒,尤其是放在高櫃上的熱水瓶,當孩子把手向上伸壓到開關時,滾燙的熱水或直接往孩子的臉上淋,造成的後果不堪設想,在這個完全不是為孩子設計的空間,就不要讓孩子進去吧!

 

割傷,首重消毒

不慎被刀、剪刀等利器割傷時,首先應先回想割傷孩子的器具剛剛被用來做了什麼,是否會因為前一項正在處理的食材造成感染?若可能有嚴重感染時應立即就醫。當下給予孩子立即性的止血,若傷口太深、位於重要部位與位於不容易癒合的地方(例如皮膚的皺摺與關節處),就應送醫讓醫生作縫合手術。在現代醫學中,對於皮膚傷口的治療其實相當簡單,只要作好清潔消毒,並將皮膚定位之後等待其癒合即可,無論是縫、貼都是讓皮膚固定位置長回的一種方式;小傷口如不會弄髒就不必貼,大傷口則使用OK繃或是透氣膠帶,在不弄濕的狀況之下直接貼到傷口癒合即可。

 

現代手術也常使用膠帶固定傷口,直到癒合後再直接把膠帶撕掉,除非有膿等骯髒的物質附著於皮膚上,家長不必太勤於為孩子換藥。

 

當異物留在傷口裡面…

如果孩子割傷的同時,有異物留在身體內,邱南昌醫師建議家長將孩子帶進醫院,交由專業人士處理。當異物留在體內,有時是剛好卡住血管,若硬將其用力拔出,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大出血,在醫院處理時醫生較能評估狀況,為孩子做最適合的治療,若不慎割傷重要血管,也能立即輸血,對孩子來說比較安全。

 

位於肢體的大傷口,可用止血帶處理

在肢體部位的傷口如果太深,用直接加壓法仍無法有效止血、救護車又無法即時趕到時,可利用止血帶綁住靠近心臟部位的地方止血;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止血帶隔幾分鐘就應放鬆一次,以免肢體因血液供給不足而失去能力。

 

若燙傷,依照程序完成後送醫

燙傷時要做的就是每個人皆耳熟能詳的「沖、脫、泡、蓋、送」了。「沖」除了有冷卻的效果以外,如果傷口表面有髒污,或是衣服沾黏在皮膚上面,用沖的方式可以很容易將皮膚上的異物移開;「泡」則是再次冷卻傷口,蓋上乾淨的紗布避免感染後,就可以將孩子送到醫院進行治療。

 

傳統觀念認為可在燒燙傷的傷口上塗抹油、醬油等物質幫助冷卻及皮膚癒合,邱南昌醫師則認為這些外來物質在現代醫療的角度,是對皮膚增加多餘的感染機會,醫院還必須另外幫患者做清潔消毒,會增加醫師的困擾。

 

陽台,防跌墜與誤食、蚊蟲咬傷

在陽台,最讓人擔心的就是排名第一的意外事件──跌墜,雖然陽台的高度看似高於孩子許多,但是家庭中的陽台可能會另外擺放如花盆、磁磚等物品,當孩子站上這些物品時,陽台的高度就不再是孩子往外看的限制了。住在高樓孩子一旦發生跌墜一定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除非必要,別讓孩子自行在陽台中玩耍,才能有效避免意外發生。

 

另外,許多人家裡的陽台會種植各種植物,以口探索世界的孩子若是好奇,可能會不小心誤食到有毒植物。邱南昌醫師認為,在家種植植物的果實與葉子通常不會有太大的毒性,若非大量食用,家長們不必太擔心孩子會中毒,反而是那些擺在陽台的殺蟲劑等,才更需要注意。

 

誤食,以吃下的物品決定處理方式

當下孩子有誤食的情況時,首先要判斷他剛剛吃的是什麼東西,通常孩子的吞食速度不快,只要在嘴裡稍微挖一挖都能找到某些蛛絲馬跡;當吃下去的東西是藥粒、植物等等不會侵蝕食道的物品,可使用按壓孩子咽喉的方式讓孩子將東西吐出就好,如果已經太久而吐不出東西,就帶著可能吃下的東西將孩子送到醫院,由醫師做判斷治療。若可能食用到腐蝕類的液體時(如清潔劑),則千萬不可再催吐以免喉嚨二度灼傷,家長可先給孩子喝一些牛奶,中和胃的酸鹼度後,盡快帶著孩子喝下的液體瓶罐送至醫院急救。

 

蚊蟲咬傷,別隨便擦藥

遭蚊蟲咬傷時,許多父母都會急著先幫孩子擦上藥膏,但邱昌南醫師說明,其實皮膚若只是小小的紅腫,塗抹凡士林即可,目的在於防止孩子用手直接摳抓造成傷口擴大或是感染。當傷口已經有感染的現象,則需要塗抹含抗生素的藥膏;醫師們通常不建議在傷口上隨便擦上不明藥膏,若不放心,可擦一點如小護士的藥品,但僅有小小的止癢效果;另一個可有效止癢的藥物為類固醇,但不建議隨便讓小孩擦拭,因為如果傷口抓破了可能會增加細菌感染的機會。

 

浴室多水,小心滑倒或溺水

在浴室中,無論是老人及小孩,都可能因尚無法很好的控制行動能力而有意外發生,若家中有行動不便的家人,應將浴室維持乾燥;另外,父母若要幫孩子洗澡,無論放多少的水都應該隨時在一旁陪伴,並謹記「先放冷水再放熱水」的原則。此外,浴室中常常擺放各種瓶瓶罐灌,包括沐浴乳、小瓶蓋、清潔劑等等都可能成為孩子誤食的對象,平時將這些物品收納好,是父母重要的工作之一。

 

骨折,不動為原則

遇上嚴重的滑倒時,孩子可能會發生骨折的情況,依照發生部位的不同,應該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當孩子因骨折而伴隨出現撕裂傷時,為「開放性骨折」;骨頭裂開之外,曝露在外的傷口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因此保持傷口乾淨、盡快送醫是最佳的處理方式。若骨折由外在看不出表皮破裂,就是「閉鎖性的骨折」;由於這樣的骨折從外面看不到,要判別是否骨折可看孩子的反應,通常骨折是非常疼痛的,若幼小的孩子哭鬧不休時,家長可先帶著孩子到醫院一趟以確認情況。

 

家長們特別要注意的是,無論閉鎖性骨折的嚴重度為何,家長們都不應該去移動它,除了增加孩子的痛楚之外,由於肌肉仍存在其功能,無論家長怎麼移動,肌肉都可能會再讓骨頭回到受傷的位置,增加再受傷的機會。把恢復正常位置的工作交給醫生,才是最佳的處理方式。

 

此外,頭蓋骨等扁平骨的骨折,通常只會裂開,加上這裡的骨頭不容易被移動位置,通常會觀察孩子的狀況,除非發生內出血,否則不需做特別處理,但需密切觀察孩子的各種反應。

 

被電到了!

現代家庭的電壓大部分是110伏特,被電到時通常只會被嚇到、彈開,不太容易會有特別的受傷;極少數的兒童則會因為電壓影響到腦部、心臟的電流,家長們只要觀察孩子是否出現神志不清、呼吸困難的情況,並安撫孩子因驚嚇而不安的情緒即可。

 

 

邱南昌

現職:馬偕醫院兒科部資深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秘書長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安全委員

台灣小兒科神經醫學會常務理事

學歷:高雄醫學院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

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

 

 

更多內容,歡迎請至11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http://www.mababy.com/trial/knowledgenewslist.aspx?mid=3

arrow
arrow

    Franki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