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伍偉婷;採訪諮詢/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執行長葛惠 ;演出/漂亮媽咪陳慧怡‧可愛寶寶

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是父母的基本任務,但除此之外,寶寶的人格卻也從此時就受到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不要認為寶寶還不會說話,何需談教養,事實上,寶寶能完全感受到父母的行為語言所透露出的訊息,因此,要培養一生受用的能力,從零歲就開始!

能力1. 閱讀習慣
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執行長葛惠表示,閱讀是溝通和尋求資訊的重要來源,更是拓展視野和生活經驗的管道。葛惠進一步指出,閱讀對孩子而言,不僅是吸取知識,更是認識世界、學習自理能力的絕佳方式。像是從繪本中,可以看到金色頭髮的西方人,寶寶會知道世界還有其他不同的人種;就學習自理能力而言,從包尿布到坐馬桶,需要一定的學習過程,若從繪本上看到示範,也會有增強此項行為的作用,這就是寶寶看繪本的重要功能之一。
此外,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更具有親子互動的意義。葛惠表示,許多父母用電視養孩子,但她實在不建議讓三歲前的孩子看電視,因電視的聲光效果會讓寶寶從小習慣快速的聲光變化,並且只是單方面的接收,缺乏動腦思考;藉由親子共讀,才有討論、思考的機會,因此,從零歲開始,就要讓寶寶習慣閱讀。
從玩書開始
每個年齡階段的寶寶適合的書籍都有所不同,葛惠表示,閱讀其實是從「玩書」開始。零歲寶寶對於顏色對比大的圖案色塊有很大的興趣,不妨先從這一類的繪本開始,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另外,許多1歲內的繪本也會在材質上做不同的設計,許多布書就是專為零歲孩子設計,讓他們接觸各種不同材質的布料,對寶寶而言,在接觸的過程就是在玩書,漸漸的再加入各種有圖片簡單劇情的繪本,讓孩子從小習慣閱讀。
葛惠表示,最好都?三歲前的寶寶選擇具真實圖案的繪本,讓孩子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有具體認識;三歲後,開始逐漸有了想像能力,才能在具象的認知基礎中發揮想像力。
不要讓說故事流於教訓
有些媽媽講故事時,會無意地開始教訓孩子,像是「你看這裡面的小孩這麼乖,你都不會」,如此在唸故事書的過程加入評斷,會讓孩子對於閱讀有不好的印象,便不想和媽媽一起閱讀。葛惠建議父母,共讀時應用正面的方式,加強孩子正向行為的觀念,像是「哇~你看他好棒,自己把飯吃完了呢!」

能力2. 尊重他人
@內:尊重是一種與人互動的習慣,若是孩子從小受到尊重,那麼便會自然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葛惠表示,有尊重人的能力才懂得自重。許多父母認為,襁褓中的嬰兒,沒有語言也沒有行為能力,何來「尊重」的觀念,事實上,即使只是零歲的寶寶,都可以從他人對待他的方式感受到尊重。像是換尿布時,若媽媽只是一昧的趕時間,發現寶寶因為尿布濕了而哭泣,便連忙抓起寶寶粗魯的換起尿布,寶寶會感到不舒服,沒有事先告知,這就是最顯而易見的不尊重。
事先預告就是尊重
讓孩子學會尊重,最重要的就是「身教」。將每天要進行的事情,先和孩子預告就是一種尊重,葛惠表示,告知寶寶下一步要做什麼或是未來幾天的計畫,不僅可讓他們有心理準備,也會讓他們有備受尊重的感覺,而不是將寶寶視為一個附屬品,媽咪走到哪,寶寶就像個物品似的被帶到哪。將時光撥快些,想像孩子進入小學,要和同學出去玩,卻不會做到先告知討論,是否也是因為自己過去都不先告知孩子,所形成的影響呢?
有時家長也會犯個錯誤,就是一切「以客為尊」。當有其他小客人來家裡時,寶寶的玩具被搶走了,媽媽表示「他是客人,要讓給他」,其實這也是讓寶寶不被尊重的錯誤做法,若小客人是用搶的,媽咪應該請小客人尊重自己的孩子。因此,從小開始,從口語上的告知與回應,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先告知孩子,就是一種最簡單的尊重。

能力3. 豐富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看似抽象,但卻是累積寶寶無形資產的重要管道。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需拓展生活經驗,但就多元智能的概念來看,豐富的生活經驗就是最重要的學習基礎。像是以多元智能中的邏輯思考能力為例,邏輯思考需經由觀察以刺激腦部運轉,當父母帶孩子到公園玩耍時,碰到不一樣的人或是不同的景物,就可刺激寶寶的思考,會激發出許多「為什麼」,這就是累積豐富生活經驗的重要意義。
當個不怕累的父母
許多父母為了圖方便,周末假日老是帶著寶寶往百貨公司跑,葛惠表示,雖然百貨公司有許多不同的物質可以觀察,但卻僅有物質層面的意義,長久累積下來,容易在無形中提升孩子的物欲。
而家中附近的公園就是最好拓展生活經驗的地方,在公園中遇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景物,都應該帶著孩子一一探索、面對,激發孩子的想像與問問題的能力,再帶著孩子一起尋求答案。葛惠表示,有生活經驗就會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千萬不要老是和寶寶宅在家裡,當個不怕累的父母吧!


能力4. 勇於探索
探索與拓展生活經驗可說是同步發生的能力,在累積豐富生活經驗的同時,寶寶便不斷地在探索。葛惠表示,探索是孩子學習的方式,在探索的過程中,滿足了視覺、聽覺和觸覺,並藉由這些感官刺激腦神經細胞,因此,探索行為豐富的孩子,思考模式也會較為活絡,未來會是輕鬆的學習者,也因為有探索的習慣,能有自行衍生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給予寶寶方向
「探索」不代表沒有限制的讓孩子四處玩耍,父母還是要留意最基本的安全問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探索,給予孩子方向。像是帶著孩子出門時,看到孩子眼睛看著葉子,就可以延伸孩子的探索,帶著孩子一起觀察這片葉子,並藉由問題引發孩子思考,若是探索性不高或較為膽小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當寶寶自己觀察或發現不同的地方,不妨多給予鼓勵和稱讚,增強他的探索行為。

能力5. 愛人的能力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愛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感受到被愛便能發自內心的去愛人。葛惠表示,被愛與愛人的意義極其重要,信任就是愛,若從小沒有獲得被愛的感受,便難以建立信任關係,與最親密的家人都無法信任,便很難信任別人,更可能影響將來的家庭生活,形成惡性循環。而有些父母,誤以為物質上的滿足就是最直接的愛,但這卻容易將孩子的價值觀導向物欲的滿足,而非心靈上的充實。
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讓寶寶有愛人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讓他感受到「被愛」。葛惠老師表示,「依附關係」便是其中的重要關鍵,主要照顧者和寶寶如果能發展出正向的互動關係,就可稱為良好的依附。當寶寶信任主要照顧者,能從主要照顧者身上建立自信,因而能四處探索,但在探索遇到困難時,會尋求主要照顧者的安慰,也能從主要照顧上得到滿足。葛惠表示,建立依附關係時最重要的就是觸覺,在寶寶還小時,就要多給予擁抱、按摩,讓寶寶感受到被安撫、被愛,並且盡速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
台北市政府提出的「親子333口號」就是建立愛人能力的重要來源──親子間每天要有30秒鐘的擁抱、30分鐘的傾聽以及至少30分鐘的親子共處。葛惠表示,愛人的能力是經由體驗而來的,而非教導出來的,因此,父母要多讓寶寶感動,讓他感覺到被愛。等孩子大些,三、四歲時,甚至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參與簡單的志工工作,讓孩子幫忙做些簡單的事情,讓他們對於自己有自信,學會助人,就是愛人的重要力量。

能力6. 自信
適度的自信會有較正面的自我概念,也能在這樣的基礎下,拓展人際關係和發揮自我能力。因此,不難發現缺乏自信的人,總是畏畏縮縮、不敢承擔。
多鼓勵並製造成功經驗
寶寶出生後,每個行為動作都是學習,因此,父母在發現寶寶學會坐、爬、站後,都要給寶寶鼓勵和稱讚。
而葛惠表示,有些孩子的個性較膽小,父母也須替他製造成功的經驗,更必須仔細觀察,當你發現孩子有能力只是缺乏自信嘗試時,就要讓孩子了解自己會在他的身邊給予支持,當他勇敢的跨出第一步並且成功後,一定要給予鼓勵,這便是製造成功經驗,使孩子獲得自信最簡單的方式。
不與他人比較
:許多父母會不自覺地將孩子和其他同年齡的寶寶「比較」,不論是比較走路或是吃飯的能力,而這些比較往往容易挫敗孩子的自信。葛惠表示,千萬不要以為寶寶聽不懂,其實他們能從大人的語氣和行為中獲得資訊,若是父母的語氣偏向負面,像是「哎唷~你們家的怎麼這麼厲害,我們家這個到現在還什麼都不會」,孩子便會建構負面的自己,認為自己就是比人差,因而失去自信,因此,葛惠表示,要讓孩子擁有自信,跟自己比較就好,與他人比較就是犯了大忌!


~原文刊載於2010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arrow
arrow

    Franki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